跳到主要內容

中興家長會訊 / 第一期

 

 中小學校園公共衛生議題之探討

 

作者:吳佩霞(南投縣立漳興國民小學教師)

 

一、健康促進:

()重要性: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學生的健康問題日益嚴重,世界衛生組織於1995起,積極推動「健康促進學校」,以養成學生健康的生活,讓學校成為一個有益於生活、學習與工作的健康場所。學校衛生是公共衛生的重要一環,也是公共衛生的縮影;因此,學校衛生工作的重點會隨著公共衛生的演變而改變。為促進學生及教職員工健康,奠定國民健康基礎及提升生活品質,學校在推動健康促進應兼顧以下六大範疇:

  1. 學校衛生政策:組成工作組織,評估學校自己的健康問題、社區需求、政策的方向,訂定學校健康政策。
  2. 學校物質環境:學校物質環境泛指校園內房舍建築、操場、各項設備及器材等硬體設施的提供、保養與安全,以及健康的學習環境、飲食環境、無菸及無毒環境的營造。學校藉由控制和改善環境中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因素以促進教職員生的健康狀態,並且提供適合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良好環境。
  3. 學校社會環境:面對不同年齡層的對象,學校除了提供知識的學習外,亦須教導如何與人相處、從群體生活中培養自信等,並視需要調整學校作息,營造重視全人健康的環境,以形成支持性社會網絡。
  4. 社區關係:社區關係是指學校與家長、政府機構、地方健康服務機構或社區組織間的聯繫狀況。社區意識逐漸覺醒,在教育機會人人均等,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及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領導下,健康促進學校與社區機構或人員建立伙伴關係,以共同營造健康校園。
  5. 個人健康技能:透過健康相關課程及訓練,教導學生對健康促進的認知、採取正向的健康行為,進而提升個人健康技能和生活品質。
  6. 健康服務:健康服務是藉由健康觀察、調查與篩檢的過程掌握師生健康狀態,進而採取適當措施以協助其獲得健康最佳狀態的一系列服務。

()具體措施:

  1. 範圍:學校人員、家庭和社區成員及學生的健康。
  2. 人力:結合健康和教育的行政人員、教師、教師聯盟、學生、父母、健康服務提供者、以及社區領導者,共同努力使學校成為健康的處所。
  3. 內容:努力提供健康的環境,健康教學和健康服務,並結合學校和社區的發展計畫,提供員工健康促進計畫、營養及食品安全計畫、體育與休閒活動的機會,提供心理諮商和社會支持及心理健康的計畫。
  4. 重點:實施尊重個人福祉與個人尊嚴的政策,提供多種管道的成功機會,並且感謝個人的努力與成就;同時促進學生、學校人員、家庭和社區人員的健康,並和社區的領導者共同努力,幫助他們了解社區的作法對健康和教育品質強化或危害的

 二、傳染疾病防治:

()重要性:學校是一個人口高密度與高接觸的社群,一旦發生傳染病,很容易造成流行,為避免傳染病發生與抑制蔓延,有效管制是必須的。其管制的原則,主要由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及保護易感染性宿主等方法。因此除了讓全校教職員工生了解校園常見傳染病及處理原則,共同協助校園防疫工作外,建立一份包含職責與分工之校園傳染病標準化處理流程,是迅速與有效遏止傳染病蔓延的基礎。依據相關規定,傳染病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第一類法定傳染病:霍亂、鼠疫、黃熱病、狂犬病、伊波拉病毒出血熱、炭疽病、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2.  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白喉、傷寒、副傷寒、小兒麻痺症、桿菌性痢疾、登革熱、麻疹、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漢他病毒症候群、流行性斑疹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阿米巴性痢疾、瘧疾、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3.  第三類法定傳染病:結核病、日本腦炎、德國麻疹、百日咳、猩紅熱、破傷風、急性病毒性肝炎 (除A型外、腮腺炎、水痘、退伍軍人病、侵襲性b型嗜血桿菌感染症、梅毒、淋病、流行性感冒併發重症、癩病、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恙蟲病。

4.  指定傳染病及新感染症:如新型流行性感冒。

5.  其他傳染病:如庫賈氏症、AIDS、單純性疱疹、非淋菌性尿道炎(披衣菌)、疥蟲病、頭蝨。

()防治措施:

  1. 學生及教職員工個人的健康管理:如非必要時避免出入醫療院所等容易感染場所、個人或家人罹患傳染病時向教師或健康中心求助。
  2. 任課教師(含導師、專任、兼任):教師與學生長期接觸,保持警覺性的觀察學生以及關心學生出缺 席狀況都有助於傳染病的防範與監控。如:觀察學生身體狀況如有身體不適應通報健康中心、了解病假學生病因診斷,發現疑似傳染病,通知衛生保健組與健康中心進行追蹤、督導班級環境衛生清潔工作。
  3. 學校護理人員:校護經常是校內唯一的醫事人員,在傳染病的專業知識相較於學校其他同仁是較為豐富的,因此,在校園傳染病的防治角色上擁有責無旁貸的責任,除應該保持傳染病的相關知識外,重要的還應該隨時與衛生單位聯繫並隨時注意傳染病疫情報導。
  4. 衛生保健(衛生)(體育衛生)組長:衛保組除了是校內的教育行政單位還可算是學校裡的衛生行政單位,校園疫情的防治與監控有賴衛保組的戮力執行。如負責傳染病防治計劃之各項工作執行、協調各項防治工作之執行以達成預期指標或進度、辦理傳染病防治所需器材、藥品、用品等申購事宜。
  5. 學務處(訓導處)主任、教務處、總務處、輔導室人員、人事室人員、資訊中心人員、校長及家長會等,均應於崗位上就其職責善盡傳染疾病防治之責。

 

三、藥物濫用防治

()重要性:「藥物濫用」意指非以醫療為目的,在不經醫師處方或指示的情況下,經常過度的使用;或基於醫療的需要,卻過量使用某種藥物,超過身體的需要與負荷,已到了會傷害個人健康的地步。理論上,任何藥物皆可能被誤用、濫用或成癮,但是一般而言,我們所謂藥物濫用主要包括所有能產生精神作用的物質。其中有些可能是合法的,如酒精或菸草;也有一些可能是合法但限於醫師處方的,如鎮靜劑或某些興奮劑;還有一些則是非法的,如鴉片、速賜康、紅中、青發、白板、安非他命等。長遠來看,藥物濫用所引發的問題,甚至包括對學業、生活適應及社會失序的影響,暴力或犯罪行為更可能由此而生。近年來藥物濫用問題已成為一新的社會問題,不僅是使用藥物的多樣性與便利性,吸食注射者年齡層降低,同時不再侷限於少數特殊階層,已深入社會各階層,無論勞工階級、色情行業、PUB、學校校園等,有全面氾濫的趨勢。青少年時期是知識、態度與行為培養的重要階段,青少年藥物濫用行為,不僅是校園應面對的問題,也是社會和政府應共同負擔的責任。雖然台灣地區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問題遠比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低,但因全球已成一個地球村,交通便利、藥物互相流通,如無有效的防制策略,則藥物濫用問題將日趨嚴重。

 ()具體措施:

1預防醫學:如從預防醫學三段五級的預防模式而言,「藥物濫用防制」.第一階段的預防為「增進健康及特殊防護」,主要在鑑定出哪些生態環境或社會環境提供機會,促使青少年陷入使用藥物的偏差行為,然後採取一些措施,改善這些環境,以減少偏差行為,如加強衛教的宣導、心理輔導,改善社會環境等。第二階段的預防為「早期診斷、適當治療」,找出潛在的高危險群,予以適當的輔導,以減少危害的發生。第三階段的預防為「減少殘障與復健」,對已使用藥物者或已成癮者,提供適切的矯治,使他們成功的回歸社會而不再犯。

2.親職教育:

(1)強化父母藥物濫用的概念,改善家庭功能;

(2)暢通通報管道,提供緊急電話諮詢;

(3)發行家庭電子報,更新家長新知識;

(4)著重宣傳品設計,讓宣傳品進入家中。

3.學校教育:

(1)提高第一線教育者拒毒熱忱;

(2)將預防教育向下扎根;

(3)以青少年角度設計反毒教材;

(4)改善智育教育弊端;

(5)加強家庭與社區合作;

(6)落實規定學期應進行反毒課程。

4.社區教育:

(1)提高國人道德觀念;

(2)動員社區資源與力量;

(3)強調真實經驗的宣導活動;

(4)增加其他反毒宣傳管道;

(5)加強偏遠地區的宣導;

(6)提昇活動參與度;

(7)增加網路資源的投入。

四、緊急傷病處理:

()重要性:學校對全校學生及教職員突發事故傷害或急症時,應採取適當緊急照護措施。學生在學期間的傷病事件以發生在校園裡的事故傷害為最大宗,其中又以國民中小學的運動遊戲造成的事故傷害與急症最多,可見校園緊急傷病處理是各級學校中每天都需面對的校園安全重要課題。學校妥善處理校園緊急傷病事件,不但能維護師生安全,亦可以營造安全環境、避免發生糾紛。

()具體措施:

1.  健全校園緊急傷病處理運作機制:主要內容為成立校園緊急傷病處理的相關組織或指定專責人員、釐清行政權責、規劃全校因應緊急傷病處理工作之各項事務等。如與當地緊急醫療救護體系之連結合作事項;教職員工之分工及職責事項、學校緊急通報流程、救護經費、護送交通工具、護送人員順序及職務代理  等行協調事項;緊急傷病事件發生時,檢傷分類與施救步驟、護送就醫地點;呼叫一一九報警專線支援之注意事項及家長未到達前之處理措施等救護處理程序事項;身心復健之協助事項。

2.  舉辦教職員工生急救訓練:學校應協助教職員工及學生定期接受基本救命術訓練課程至少四小時及緊急救護情境演習,並鼓勵師生成立急救社團()。當傷病事件突發時,教職員工生都應有緊急救護的知能,方能正確判斷傷病的嚴重性,立即施行必要救命措施,使損害降至最低,因之學校應經常辦理教職員生之急救教育訓練,使師生於必要時能及時對傷病者提供協助。

3.  充實緊急傷病處理設備:學校應配置完整的急救器材設備並定期保養、維修與更新,並應讓使用的專業護理人員熟練急救技能與器材的正確使用,以適時掌握急救效能。如一般急救箱、攜帶式人工甦醒器、活動式抽吸器(附口鼻咽管)、攜帶式氧氣組(附流量表)、固定器具(含頸圈、頭部固定器、骨折固定器材、護墊、繃帶、三角巾等)、運送器具(含長背板等)、專用電話、其他救護設備。

4.  加強社區資源應用:學校應與學生家長及就近可用之醫療資源間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平時就應建立合作共識,當突發重大傷病狀況時能立即獲得社區資源的支持。

五、健康體位:

()重要性:我國成人過重或肥胖問題嚴重,而兒童每4個就有一個為體重過重或肥胖。肥胖除了造成體能衰退,還可導致代謝症候群、三高、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因此學校應積極推動「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劃」以喚起學生、教師以及家長,甚至於社會大眾對健康體(適)能的注意,不但要中小學生擁有活躍的生活、均衡的飲食,更要保持正確的體型意識,以達成減少體重偏差的盛行率。由校方、家長及社區民眾共同協商,並讓學生賦權,在生活中落實的健康體位計劃。

()具體措施:

1.  運用健康促進學校概念,推動健康體位促進活動。

2.  了解小學生健康狀況及日常生活中之健康行為

3.  藉由活動過程中輸入相關健康體位知識。

4.  引導學生設計合乎潮流,又適合其健康體位促進之活動。

5.  與學校師生及與本計畫有關的家長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

6.  將正向體型意識、活躍生活、健康飲食等概念運用於生活中培養良好的健康習慣,甚至影響家長或社區民眾的知識、態度及方便可行之技巧,以影響參與之師生及家長對建立健康生活習慣的肯定價值,進而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使其培養良好的健康習慣,並改善健康狀態。

7.  評估學生健康體位的各項指標,以及師長、家長或社區民眾知識、認知、態度與行為的改變。

8.  提昇學生的正向體型意識、實踐活躍生活、健康飲食。

 

附件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